《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需要進行更多對話
斯萬特·博丹 厄里安·古斯塔夫森
氣候之家新聞網站
2025年8月28日
為了充分利用現有的最佳研究,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及其氣候科學機構必須快速同步。
2025年2月,代表們在中國舉行的第62屆國際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會議上發言。(照片:(照片: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環境新聞服務部 - 安娜斯塔西婭·羅多普洛))
斯萬特·博丹是國際冰凍圈氣候倡議 (ICCI) 顧問委員會主席,隸屬于斯德哥爾摩大學博林氣候研究中心。厄里安·古斯塔夫森是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也是斯德哥爾摩未來地球全球中心的董事會主席。
氣候科學和氣候政策的交叉點是研究人員來交流他們關于我們面臨的緊迫危機的最新發現的地方,而政治家們則來尋求見解,為他們如何應對危機的決策提供信息。這種交流很有意義,但駕馭這個領域從未如此簡單。
我們從個人經驗中知道這一點。我們中的一位斯萬特·博丹博士在瑞典環境部工作期間,將他在氣象學方面的背景帶到了外交工作中,包括聯合國氣候談判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另一位是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厄里安·古斯塔夫森教授,他定期就北極氣候變化以及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為全球各國政府提供咨詢。
我們都在氣候政策和氣候科學的最前沿建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想知道為什么這兩個領域從更密切的協調中可以獲得如此多的收益,但似乎總是保持一定距離。
現在,我們發現自己對同樣的事情感到困惑,因為IPCC正在努力通過其下一份評估報告的時間表。這些基石報告大約需要五到七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份報告可能會在 2028 年交付,屆時將及時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進行全球盤點——檢查世界在氣候行動方面的表現。
問題是 IPCC 未能就這個最后期限達成一致。
1.5C專題報道一針見血
這種缺乏一致性違背了初衷,因為IPCC成立于 1988 年,明確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基礎。而且,在當時,它做得非常出色:其在短短兩年內提交了第一次評估報告,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本身奠定了基礎,并在 1992 年的里約峰會上開放供簽署。
這兩個國際機構唯一一次真正結盟是外交官要求研究人員提交一份關于全球變暖 1.5℃的特別報告。 該報告于 2018 年響應這一獨特要求而提交,最終可以說是該小組最相關和最有影響力的成果,無論是對氣候談判還是對更廣泛的受眾。
那么,我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科學評估沒有適應政策需求,時機不完美——還有什么可做的呢?在《自然氣候變化評論》中,我們呼吁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互動方式采取一種新方法,可以幫助這兩個機構應對世界需要的深度和快速脫碳的挑戰,以確保所有人的宜居未來。
錯失合作機會
IPCC 被設想為一個獨立的機構,部分原因是為了維護科學的完整性并使其安全地遠離政治的影響。從那以后,這種“研究與國家的分離”基本上沒有爭議。
我們認為,這導致了許多錯失有效合作的機會,并可能阻礙了該小組為有效氣候政策制定提供信息和促進的能力。
其他國際協議選擇更緊密地聯系其科學,例如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這是最著名和最成功的全球環境條約。它有一個科學評估小組,它充當一個真正的內部咨詢機構,而不是一個談判工作組。
非常成功的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遠距離越境空氣污染公約》甚至內置了監測和評估機構,例如歐洲監測和評估計劃。
可以進行更緊密的合作
我們認為,即使保持現有的法律結構完好無損,《氣候公約》和氣專委之間也有可能更好地保持一致。
首先,聯合國氣候談判代表可以而且應該繼續拉動為他們帶來 1.5°C 特別報告的杠桿。如果《氣候公約》定期審查其政策優先事項和科學投入需求,并將其傳達給氣專委,氣專委就可以確保其旗艦評估和特別報告真正與政策相關、及時和有影響力。
其次,兩個機構需要拉近距離。《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作為主要利益攸關方,應被邀請參與評估報告的范圍界定過程,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堅定地置身于聯合國論壇之外,應為公約內的一個永久平臺或機制提供信息,以幫助其將與政策相關的科學轉化為政策。
最重要的是,如果作為兩個國際機構的締約方的各國開始將其與 IPCC 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相關的政策視為相互關聯之事并采取類似行動,那么這種更密切的合作是可行的。這將有助于避免重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委托編寫的1.5°C報告的覆轍,即隨后未能同意在其正式決定中“歡迎”。
1990年,氣專委花了兩年時間編寫了第一次評估報告。當然,從那時起,氣候科學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令人遺憾的是,除非 IPCC 在 10 月即將在秘魯舉行的會議上達成協議,否則我們將面臨兩年來未能在科學與政策界面的最基本要素上保持一致的情況。
顯然,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浪費,因為我們被困在氣候領域兩個互不相干的機構之間的不幸差距中。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